第6章 戰爭與和平(終章) (2)
關燈
小
中
大
蘭的水兵紛紛跳下水中,向岸邊游去。甚至在波蘭人已經棄艦的情況下,德國飛機還對水中的波蘭水手不斷掃射。在這次攻擊中,Mewa號掃雷艦也被炸沈。一個小時之後,德國飛機再次前來,炸沈了Haller號炮艦。
當天晚上,在德國的空襲結束之後,波蘭軍人回到了擱淺沈沒的軍艦上,爭分奪秒地將其可用的武器全部拆卸下來:Gryf號的三座雙聯120毫米炮、Haller號和畢蘇斯基號炮艦上的4門75毫米炮和全部機槍。這些武器被安裝到了海爾要塞。波蘭海軍殘存的水面艦艇主力已經全部沈沒了,但是它們的水兵全都轉移到陸地上,繼續戰鬥。白紅兩色的波蘭海軍旗仍然高傲地飄揚在海爾的上空。
Mewa號被炸沈之後,剩餘的5艘波蘭掃雷艦由波茨科夫斯基海軍準將指揮,對格丁尼亞地區的波蘭守軍提供支援。在德軍圍攻波蘭據點奧克西維耶山的時候,其中的三艘掃雷艦於9月12日炮擊了德軍陣地。13/14日夜間,這三艘布雷艦在海爾基地東南4海裏處布下了60枚水雷。15日,5艘掃雷艦一同炮擊了奧克西維耶山北面的德軍陣地。而就在當天,德國飛機炸沈了Jaskolka號掃雷艦、Pomorzanin號水文測量船以及一艘拖船,炸傷了Rybitwa號和Czapla號掃雷艦。這些軍艦上的槍炮也被拆卸下來安裝到海爾基地。剩餘的掃雷艦全部從格丁尼亞附近的一個小漁港轉移到海爾。
五、潛艇戰
盡管波蘭海軍水面艦艇已經損失殆盡,但是波蘭潛艇仍然是一支十分有威懾力的戰鬥力量。在開戰初期,波蘭海軍就把所有的潛艇全部派往海上。由於波蘭潛艇對德國的巡洋艦和其他軍艦構成嚴重威脅,德國海軍下令巡洋艦退出東波羅的海。同時德國海軍對波蘭潛艇展開了嚴密的搜索和圍剿。9月2日和7日,德國海軍的反潛驅逐艦向Wilk號投擲了42枚深水炸彈,Wilk號的艦體受到了損傷。由於德國空軍不斷對海爾基地進行轟炸,Wilk號在那裏修覆的希望被破壞了。在這種狀況下,波蘭海軍司令部命令它駛往英國或瑞典。艇長克拉夫齊克少校決定前往英國。9月15日,Wilk號向退守到海爾基地的波蘭海軍司令部發來了電報:“已經駛過松德海峽。正在加速駛往英格蘭。波蘭永遠不會滅亡!”。Sep號潛艇也經受了德國飛機和軍艦的多次攻擊,在15日向海軍司令部報告:“柴油機損壞。無法繼續戰鬥。準備駛往斯德哥爾摩”。燃油和給養消耗殆盡而又傷痕累累的Rys號在9月18日也前往瑞典避難。Zbik號潛艇在戰爭爆發後逃脫了德國海軍的攻擊,在波羅的海上游弋了25天,沒有找到任何有價值的攻擊目標,也前往瑞典的桑德哈姆港避難。
這樣,仍在海上的波蘭潛艇就只剩下了Orzel號一艘。它在戰爭爆發之後受到過德軍的攻擊,受了輕微損傷。9月10日,艇長科洛茨科夫斯基突然生病,而且病況惡化得很快。同時艇上的空氣壓縮機也發生了故障。Orzel號潛艇於14日晚上駛進了愛沙尼亞的塔林港。艇長被送進了當地醫院。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很有戲劇意味。在把艇長送上岸之後,這艘潛艇本來要駛往外海躲避德國的圍剿,但是愛沙尼亞政府拖延了潛艇的離港時間,理由是一艘德國商船剛剛離開塔林港,波蘭潛艇必須在德國商船離開24小時之後才能出港。在德國的壓力下,9月16日,愛沙尼亞開始解除Orzel號的武裝。愛沙尼亞當局拿走了它的大炮尾栓、全部炮彈、10條魚雷,以及全部航海圖。愛沙尼亞政府還準備拘留船員,但是艇上的波蘭水兵在新艇長格魯欽斯基少校的帶領下,準備不惜一切代價繼續戰鬥。17日深夜,艇上的電氣部門士官在塔林港制造了一起停電事故。整個港口都被黑暗籠罩。艇上官兵制服了兩個愛沙尼亞警衛,砍斷了系泊纜繩,然後毫無困難地駕駛潛艇駛離了碼頭。但是愛沙尼亞方面很快註意到波蘭潛艇的消失,港口內的警備軍艦和港外的炮臺紛紛向Orzel號開火。但是Orzel號奇跡般的毫無損傷,悄悄地滑進了港外30米深的海水中。但是艇上的海圖全部被愛沙尼亞沒收,航海官莫科爾斯基少校完全憑記憶繪出了兩張波羅的海的海圖。大炮已經不能使用,但是艇上還有六枚魚雷,愛沙尼亞當局沒有來得及卸下來。波蘭水兵一邊小心翼翼地駕駛潛艇向西駛去,一邊尋找目標。10月8日晚上,Orzel號抵達松德海峽。他們在文島(Ven)附近停下來,緊張地警惕著海上的德國和瑞典巡邏艦艇。當地船舶來往頻繁,Orzel號坐沈到海底,直到9日晚上才悄悄浮起,穿過了赫爾辛堡和赫爾辛格之間的狹窄海峽。穿越卡特加特海峽又花了兩天的工夫。10月12日,Orzel號潛艇駛入北海。14日,它用微弱的無線電信號同英國海軍部取得了聯系。皇家海軍勇武號驅逐艦在福斯灣附近與Orzel號會合,並一同前往羅塞斯海軍基地。在那裏,經過修覆之後,Orzel號潛艇參加了皇家海軍第二潛艇戰隊。
六、占領海爾要塞
位於但澤灣北部的海爾半島是波蘭軍隊和波蘭第一共和國的最後一處堡壘(見圖),也是波蘭海軍最後一處基地。這裏有海軍倉庫、修船廠、油庫和碼頭。駐防兵力為陸軍2000人,海軍3500人。擁有4門152毫米炮、4門105毫米炮、2門100毫米炮、8門75毫米炮、以及從軍艦上拆卸下來的3門120毫米炮和4門75毫米炮,指揮官為佐澤夫海軍中將。
德國方面,攻占格丁尼亞之後,馮·考比茨將軍指揮的德國部隊隊海爾半島展開了猛攻,空軍和海軍提供支援。9月21日,老式戰列艦施萊辛號也抵達海爾,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一同炮擊波蘭陣地。此外德國海軍還有兩艘炮校訓練艦、兩艘巡邏艦和一艘老式魚雷艇T-196號參加了對海爾的炮擊。9月25日,赫伯特·施穆特中將指示兩艘戰列艦對海爾要塞和周邊地區展開大規模炮擊,以摧毀海爾要塞的炮臺。在炮戰中,施萊辛號遭到猛烈還擊,不得不施放煙霧逃脫。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則中彈兩發,也逃脫到格丁尼亞。但是,它的一發280毫米炮彈摧毀了波蘭的一個152毫米要塞炮陣地,波蘭士兵死傷慘重。9月27日,德國軍隊進攻海爾半島上的據點察特比,在海上的另外一次炮戰中,施萊辛號在14000米外的距離上遭到波蘭炮火齊射。第一次齊射沒有命中,但是第二次齊射打壞了它的前主炮塔。受傷的施萊辛號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的掩護下迅速退出了戰鬥,在戰爭的其餘時間裏只能作為破冰船和浮動宿舍使用。
9月30日,德軍進攻出現了短暫的停頓。波蘭守軍利用這個機會迅速引爆了從魚雷戰鬥部中拆卸出來的10噸炸藥,炸毀了最狹窄處的兩條通道,海爾半島頂端與大陸隔絕開了。但是海爾的彈藥、糧食儲備都已經耗盡,失去了繼續戰鬥的物資。此外,華沙已經淪陷,波蘭政府被羅馬尼亞拘留,海軍的艦艇也全部損失或逃往英國,海爾基地和要塞的抵抗對於波蘭全國的抗戰來說已經失去了軍事上的意義,只是出於民族感情,波蘭的戰士們才拼死堅守波蘭共和國的最後這一塊國土。10月1日,波蘭海軍總司令約瑟夫·烏恩魯格海軍上將下令海爾要塞停止抵抗,並率領士兵投降。1939年10月2日1100時,德國軍隊開入海爾基地。
七、尾聲
波蘭內河艦隊在9月的戰鬥中,也以炮火支援了地面部隊。9月17日,蘇聯入侵波蘭。走投無路的波蘭內河艦隊水兵,以及年輕的波蘭海軍軍校學員們鑿沈了自己的軍艦,上岸撤退,組成了“波蘭特別軍團”,同蘇聯和德國入侵者交戰。直到10月6日,這支部隊才最後放棄抵抗。
蘇聯占領波蘭之後,在卡廷和其他地方槍殺或用沈船的方法處決了大批被俘的波蘭軍官、士兵、牧師、護士和文職人員,其中包括海軍的官兵和軍校學生。下面是他們當中一些被害者的名單:
卡廷森林:C.Basinski,B.Bonczak,Z.Bakowski,B.Brodowski,K.Czernicki,C.Czyzewski,T.Duracz,E.Finger,S.Gargul,M.Genzel,S.Godek,J.Graniczny,I.Grudniewicz,W.Iwaszkiewicz,Z.Jastrzebiowski,E.Jodkowski,E.Jozwikiewicz,W.Kaczynski,S.Kamienski,T.Karge,A.Zachoranski,W.Kitlas,R.Kuzio,F.Lambert,J.Lipka,B.Lubinkowski,S.Maltze,N.Maluszynski,J.Molewicz,A.Marzecki,L.Moszczenski,A.Mrozik,M.Niemirski,G.Niezabitowski,S.Paciorkowski,L.Pawlikowski,R.Pienkowski,F.Politur,A.Popiel,B.Porydzaj,R.Pufahl,E.Rojek,B.Rutynski,S.Rybinski,A.Sadowski,E.Siekierski,M.Sierkuszewski,B.Sokolowski,W.Staszkiewicz,J.Steibal,L.Szefer,Z.Szymkiewicz
白海:W.Jasik,J.Kierkus,J.Marciniewski,J.Maj,S.Murzicz,J.Podczaski,S.Sowinski,K.Taube,M.Wojciechowski
其他戰俘營:M.Blonski,T.Braminski,R.Czeczot,W.Foldzinski,B.Gonera,M.Januszewski,E.Kowalinski,A.Kreisler,L.Maslocha,W.Nabrodzki,W.Szczepanowski,M.Uniejewski,A.Wasowicz,T.Ziolkowski,W.Gierdzielewski,F.Sokolowski,J.Zdeb,B.Mikulowski,W.Galinski,A.Kasztelan,S.Stokwisz
Blyskawica、Grom和Burza號三艘驅逐艦於1939年9月1日1300時抵達英國福思灣。戰爭全面爆發後,英國向波蘭海軍提供了兩艘輕巡洋艦(Conrad、Dragon)、三艘驅逐艦(Piorun、Garland、Orkan)、三艘護航驅逐艦(Krakowiak、Kujiawiak、Slazak)、三艘潛艇(Sokol、Dzik、Jastrzab)、10艘魚雷快艇(S1-S10)。在斯維爾斯基上將的領導下,在倫敦成立了新的波蘭海軍,參加了圍殲俾斯麥號、圍殲沙恩霍斯特號、大西洋護航、諾曼底登陸等著名戰鬥,擊沈了軸心國的11艘水面艦艇、8艘潛艇和30多架飛機。
波蘭的歷史學家們回憶起整個波蘭海軍的海上和陸上戰役時寫道:“……在1939年9月,波蘭的海軍將士們在波蘭民族歷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他們面臨如此強大的敵人,沒有盟友的援助,與其餘的戰友隔絕,除了勇敢之外別無優勢,這一切都沒有磨滅他們英勇不屈的鬥志。強大而兇殘的納粹沒有擊倒他們。他們最後放下武器,並不是懦弱貪生,而完全是由於聽從上級的命令。波蘭海軍的白紅雙色旗幟將永遠飄揚在七大洋之上!”
波蘭海軍的英勇事跡,將永遠銘刻在世界海軍歷史上。
之三:美國大蕭條中的窮人
因為覺得人窮丟臉,所以大家總是遮遮掩掩,不讓鄰居知道,而且常常也能瞞得過去。
對門人家的底細,誰也識不透。那位衣冠楚楚、每天早上按時出門的青年律師,說不定是揀個偏僻地方去挨戶兜售雜志、便宜領帶、真空吸塵器、高壓鍋、“二合一”牌鞋油之類的東西的。他甚至可能幹脆換一套破衣服,在另一個市區向路人行乞。他也可能像千人萬人那樣,年覆一年,日覆一日,找不到工作,眼看孩子日漸消瘦,只有徹夜同絕望交戰的份兒。
當然,人在街頭流浪久了,也能找到一些竅門。譬如,花五分錢要一杯咖啡,然後白要一杯開水,把櫃臺上的番茄醬倒一些同開水一攪和,就算是番茄湯了。冬天,報紙塞在襯衣裏邊是可以禦寒的;如果料到在職業介紹所外面要排上幾個鐘頭的隊,事先用麻包片把腿包紮起來就是了。鞋可是個特殊問題。硬紙板可以襯鞋底,有些人還喜歡在鞋後跟墊上棉花,走水泥地少硌腳。但是如果一只鞋子真的完蛋了,那就什麽辦法也不中用了。最先磨破的是紙板,接著是襪子補丁,於是雪水滲進鞋裏,糊滿了腳丫子,加之鞋釘直紮腳跟,結果只好用一種特殊的姿勢走路。
窮人家為了省錢度日想出的種種妙法,說來真了不起。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自己動手卷紙煙,要不就抽“翅膀”牌(一角錢一包);為了省電,改用25瓦燈泡。孩子們撿汽水瓶到鋪子裏退錢,一個兩分;上面包店排隊買隔宿的面包。婦女們把舊被單剪開再把兩邊縫接起來,這樣就把中間磨損的地方分移到兩邊去了;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給女兒穿,這樣在鄰居太太面前就不顯得寒磣了——其實鄰居手頭一樣緊,恐怕采取的辦法也是一樣。許多人家把收到的祝賀聖誕的卡片保存起來,明年好改寄給別的朋友。有時,某人一連幾個星期不露面,街坊上只聽說他“有事出門”了。如果這人體貼妻子,他是不會對她透露此行實情的,因為其中的辛酸她萬萬想不到。
這樣的“出門”人當然是找工作去的。關於找工作,1932年前後傳說的可多了,有些聽來離奇,卻一點不假。
確實有人通宵守在底特律職業介紹所門口,第二天好占個排頭。
確實有一個阿肯色州人為了找工作步行900英裏。
確實有人出錢買工作做。曼哈頓六號大街某職業介紹所招聘300人,確實有5000人來應聘。
華盛頓州確實有人到樹林裏放火,為的想人家雇他當救火員(此事第72屆國會的勞工問題小組委員會有證詞記錄在案)。
《商業周刊》做過調查,證實有不少人不再喜歡美國了,有的已經離開美國,有的正設法離開。30年代初期,遷居國外的人數年年超過遷入的。
俄國在紐約有個貿易機構,叫做蘇美貿易公司,它平均每天收到350份申請書,要求移居俄國。有一次令人最難忘懷:他們登廣告招募6000名熟練技工,報名應聘的竟達10萬人之多,其中有管子工、油漆工、機械工、廚師、火車機師、木工、電工、售貨員、印刷工、化學家、制鞋工、圖書管理員、教員、牙科醫生,此外還有洗染工、飛行員、殯儀工人各一人。
雖然紐約本市已經有100萬人失業了,仍有無數人從鄰近各州到紐約來找工作,這些異鄉人中有少數加入了在曼哈頓街上擦一次鞋得五分錢的7000“鞋童”的隊伍,又有少數插手走私運煤的勾當(紐約市10%的煤是由賓夕法尼亞州的失業礦工偷運進來的);但是大多數只是混跡在市內那82條長龍裏領面包度日。如果身邊還有一角錢,還可以在充滿汗臭和消毒藥水氣味的小客棧裏睡他一宿;如果身無分文,就在街上撿些報紙當做鋪蓋,到中央公園、地下鐵道站口,或垃圾焚化場去過夜了。冬夜苦寒,焚化場的餘溫吸引成百成千人到那裏去,睡在大堆大堆的垃圾上。
做丈夫的這樣出去走了一趟之後,鉆進空貨車或者趴在車底下,又回到家裏,不免同妻子合計,看看家底子還能維持多久。於是變賣結婚戒指,抵押家具,憑人壽保險單借錢,或者幹脆向親戚求援。下一步往往是想開個夫妻店。原先裝作有錢,這時在街坊眼裏可露餡了:院子可能改成小型高爾夫球場;男的可能開個“客廳雜貨店”,女人可能給別家太太洗頭、卷發、修指甲,每次一元。馬薩諸塞州失業紡織工在房間裏安上織布機;康濕狄格州有很多人家往鐵絲上穿別針,全家起早摸黑,一星期只掙得五塊錢。
這些都是萬不得已的辦法,成功的寥寥可數,因為有錢買東西的人實在太少了,最後只好承認失敗。當父親的跑到市政廳去說自己已經一無所有,請求列入貧民冊。由於統計錯漏很多,當日究竟有多少貧民,不得而知,總之,大約有1500~1700萬人失業,大多數是一人養活全家的。1932年9月的《財富》雜志估計,美國有3400萬成年男女和兒童沒有任何收入,此數近於人口總數的28%。而且這個研究報告一如其他報告,那正在另一種地獄裏受難的1100萬戶農村人口是不包括在內的。
農民與農業
1933年美國還有25.1%的人口靠農業或者想靠農業過活,這些農村人口沒有分享過什麽“新世紀”的繁榮;他們的處境全國早已公認為不可忍受,1929年的股票市場大崩潰只不過使他們更慘罷了。
1932年,有個記者說他一看到美國農民便想起報紙的星期畫刊上那些蒙古農民;饑荒就在眼前了,它的陰影籠罩著美國莽莽大平原。自伊麗莎白女王時代(1558~1603年)以來,農產品價格從來沒像現在這麽低過。一蒲式耳(約合36升)小麥的售價不到二角五分,一蒲式耳玉米是七分,一蒲式耳燕麥一角,一磅棉花或羊毛五分。糖每磅只值三分,豬、牛肉每磅二分半,200個一箱的蘋果,如果個個完好,才賣四角。
把農民辛勤勞動的成果按市價折算,一車燕麥還買不到四元一雙的“湯姆·麥坎”牌皮鞋。一車小麥夠買這雙鞋了,但是每英畝土地要付三元六角的押款利息,又要付一元九角的捐稅,農民每收一英畝小麥,就要虧一元五角。以棉田活來說,身體最壯、手腳最快的男工,從早幹到黑,整整14個小時,摘300磅棉花,卻只能拿到六角錢。用玉米棒子當燃料,比賣玉米買煤燒還合算。肉價慘跌:一只羊送到市場,運費一元一角,售價不足一元。蒙大拿州有個牧場主,賒到了一些子彈,花兩個小時把一群牲口全部殺了,扔進山溝,由它爛去,原因是賣牲口的錢還抵不過飼料。他臨行時嘟嘟囔囔地對一個記者說:“唉,這也算是對付蕭條的一種辦法吧!”
由於農業品價格慘跌,數以萬計的通告出現在住戶門柱上和各縣的法院門口,宣布這家那家農場債務不清,不準贖回。據估計,密西西比州1/4的農場都被拍賣掉了。
共和黨的農村報紙編輯威廉·艾倫·懷特對胡佛總統說,他應該去看看中西部的情況。懷特寫道:“農民們,不管他的土地是否已經抵押出去,誰都知道農產品既然跌到今天這個價錢,他自己遲早要完蛋的。”農場主破產了,連買捆東西的繩子、修理東西的工具和作物的種子都拿不出錢了,這時放貸的銀行就取得了農場的產權,一變而為遙控的地主,而那世代耕種這塊土地的人卻淪為佃戶。鄉下的牧場主用羊肉餵禿鷹,燒玉米烤火;城裏的千百萬人卻買不起那賤到使農民破產的農產品(黃油每磅三角九分,上等牛排每磅二角一分,雞蛋每兩打四角一分)。買不起的原因是失業的人太多,至於那些幸而還有工作的人,工資也低極了,叫做“餓不死人”的工資。
血汗工廠、工資、福利與政府
胡佛總統不讚成減工資,也說過話,但是又反對用法律規定每小時工資多少,因此1932年春季美國鋼鐵公司要再度大幅度削減工資時,工人們竟毫無辦法。
整個勞工運動幾乎煙消雲散了:勞聯會員人數從1920年的410萬減到220萬,只占勞工總數的6%。1932年,曾發生過多起拼死鬥爭式的罷工,但都以失敗告終。許多礦工每月工資只有十元八角八分;平常要受過磅員的卡壓,還得在煤礦公司所開的商店裏高價購買生活用品。他們一反抗,資方的武裝狗腿子就夥同國民警衛隊實行血腥鎮壓。聯合礦工工會勢單力薄,只能對受害者表示同情,別無他法。
在林恩和洛維爾這類新英格蘭工業城鎮裏,只有1/3的工人還有工作,忍受著農奴般的待遇。有一個工人離開新罕布什爾州的曼徹斯特到紐黑文去找工作,竟在那裏被捕,說是犯了“流浪”罪,送進法院,最後又勒令回到原廠。因為找工作的人太多,雇主便一再削減工資。百貨商店的售貨員工資低到每周五元。芝加哥市有人做過調查,據說多數女工每小時工資不到二角五分,其中的1/4不到一角。1932年,伐木業每小時工資減到了一角,一般承包工程業是七分半,磚瓦制造業六分,鋸木廠五分。在大蕭條時期之前,馬薩諸塞州各紡織廠很少要求熟練工人在一天八小時內看管20臺織布機的,可是在采用了“加快制”和“提高勞動強度制”之後,作家路易斯·阿達米克親眼見過,竟有些十來歲的女童工要從黎明到黃昏,不停地看管30臺寬式織布機。
在布魯克林區的“血汗工廠”裏,15歲左右的童工每周只掙二元七角八分。女工每周工作50小時,報酬是二元三角九分。1932年夏天,康涅狄格州勞工局長報告說,本州有一百多個工廠裏的工人,每周工作55小時,而工資只有六角。紐約市是紐約州裏剝削工人最厲害的地方,而市內那個雇用5萬名女工的服裝工業,其剝削之兇又冠於全市。《時代》周刊寫道:“無法無天的雇主”已經“把美國工人的工資壓低到中國苦力的水平了。”制帽工人鉤織一打帽子,只得工資四角,一星期只能織兩打。做圍裙的女工做一條掙二分半,一天只能掙兩角。給拖鞋加襯裏的女工,搞了72雙拖鞋才得到二角一分;如果每45秒鐘能加工一只拖鞋,每天工作九小時,拿回家裏的也只有一元零五分。有一個做褲子的工廠,女工把一條褲子的線頭清除並用海綿揩幹凈,只得工資半分。處理這樣一條褲子要花五分鐘,所以每小時的工資是六分。哪個雇主厚道一點,就無法跟這種血汗工廠競爭。領取救濟的人越來越多了,可是胡佛總統仍然不肯從國庫撥款補助,因此在大蕭條臨近第四個冬天的時候,整個救濟機構已是搖搖欲墜了。
有一位參議員發表意見說,現在工人每周只有一兩天的工資,實在無法維持他們的生活需要。可是全國制造商協會主席埃傑頓卻說:“什麽·給工資要看工人的需要·我從來不考慮這個,我是按效率給工資的。至於社會福利之類,本人是作為宗教事務來處理的。”無疑,他認為他自己已經盡了責任了。正如《財富》雜志所說,當時的理論也同過去的一樣,以為有了私人辦的慈善事業和公私合辦的福利機關,老弱病貧的人就都得到照顧了。
可是實際上行不通。大蕭條一方面使要求救濟的人數倍增,另一方面又使救濟金的來源陷於枯竭。1932年,私人捐款銳減,只占救濟金支出總額6%,於是便有三千萬人左右要依靠公辦福利事業照顧了。不幸得很,這副重擔子,地方政府卻挑不起。自從1930年以來,各州各市的預算早已出現了赤字。各市政府的收入,大約有90%來自房地產稅,但是按大蕭條時期的幣值計算,房地產的估價實在高得荒唐。房東既然是房屋的所有者,就得納稅;房產有沒有收益,法律不管,稅額不能減。即使房客是靠市政府救濟過活的,救濟金又不包括房租,房產稅還是要照繳。於是房東便千方百計要房錢,他們怒從心頭起,最初是要把無錢交租的住客統統攆走。紐約市各條街道幾乎天天有人攆房客;費城也一樣,多家躑躅街頭,因而小女孩們竟編出一種新游戲,名曰“攆房客”。
但是,趕走住戶,空出房子,還是解決不了問題。這只能使有產者更加不得人心,卻不能使他們有錢上稅。結果正如哈佛大學商學院薩姆納·H·斯利希特教授對參議院制造業委員會所說的那樣:“在全國範圍內,凡是失業的人,幾乎都暫緩交租了。”各市區和郊區,欠交房地產稅有20%~30%。城市少了這筆收入,便削減公用事業。於是道路失修了,人行道殘破不堪,冬天冰雪載途,無人清掃。由於納稅人聯合起來拒不繳稅,芝加哥市有兩年全無入息,只好向銀行借貸。市內那60萬失業人口,更弄得它焦頭爛額。
地方政府財政破產了,加之社會上又認為貧困多少咎由自取,因此要想獲得公家救濟,條件是極為嚴格的。人們為了爭取請求救濟的申請書獲得審議的機會,也得事先變賣家產,取消保險,直至借貸無門的地步,並且證明所有親戚全部破了產才成。即使這些條件都具備了,如果本人未婚,或已婚而無子女的,在很多城市還是領不到救濟。接受救濟是為人所不齒的。1932年9月,緬因州劉易斯頓市通過了一項議案,禁止領取救濟金的人參加選舉。這一招在馬薩諸塞到俄勒岡等十個州是不需要的,因為這幾個州的憲法早已規定選民必備的財產條件。西弗吉尼亞州的醫院要病人保證交醫療費才收;有一個孩子需要開刀,轉診醫生(這種醫生設有私人門診但沒有手術室、住院部,將需動手術的病人轉到別的醫院治療)竟勸外科醫生且等孩子父母答應付1000元再說。得克薩斯州羅伊斯城有兩個大夫在當地報紙上登了這樣一則廣告:
如尊夫人有喜,要來羅伊斯城分娩,請備足款項交費,才能接生。特此通告。
在某些地方,納稅人協會竟想不準領救濟的孩子上學;有些獲得公家資助的人家,竟不獲準進教堂做禮拜。
即使克服了一切障礙,最後獲準領取救濟的也只是極少數人。而且,據《財富》雜志報道,在某些工業城鎮、礦區和佃農分成制農場裏,“所謂救濟事業不過徒有其名”。城市裏應得救濟的人家,只有25%獲得某種形式的救助。托萊多市長在1932年說過:“我見到成千上萬的山窮水盡、灰心絕望的男男女女前來請求救濟。他們低聲下氣,苦苦哀求。此情此景,真是丟盡了美國的臉。”再說,即使列入了救濟名冊,也並非就此萬事大吉,有希望,有奔頭了。有人反對辦救濟事業,說人們領了救濟金便大吃大喝。可是以費城而言,四口之家每周只領五元五角的救濟金,怎樣去揮霍呢·不過此數雖小,比之紐約市(救濟金二元三角九分)、密西西比州(一元五角)、底特律市(六角),已經很慷慨了。救濟金頂多只夠買糧食和燃料。領救濟的人家,在股票市場大崩潰前往往早已衣著不全,如今又過了三冬,其衣著之襤褸就更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當天晚上,在德國的空襲結束之後,波蘭軍人回到了擱淺沈沒的軍艦上,爭分奪秒地將其可用的武器全部拆卸下來:Gryf號的三座雙聯120毫米炮、Haller號和畢蘇斯基號炮艦上的4門75毫米炮和全部機槍。這些武器被安裝到了海爾要塞。波蘭海軍殘存的水面艦艇主力已經全部沈沒了,但是它們的水兵全都轉移到陸地上,繼續戰鬥。白紅兩色的波蘭海軍旗仍然高傲地飄揚在海爾的上空。
Mewa號被炸沈之後,剩餘的5艘波蘭掃雷艦由波茨科夫斯基海軍準將指揮,對格丁尼亞地區的波蘭守軍提供支援。在德軍圍攻波蘭據點奧克西維耶山的時候,其中的三艘掃雷艦於9月12日炮擊了德軍陣地。13/14日夜間,這三艘布雷艦在海爾基地東南4海裏處布下了60枚水雷。15日,5艘掃雷艦一同炮擊了奧克西維耶山北面的德軍陣地。而就在當天,德國飛機炸沈了Jaskolka號掃雷艦、Pomorzanin號水文測量船以及一艘拖船,炸傷了Rybitwa號和Czapla號掃雷艦。這些軍艦上的槍炮也被拆卸下來安裝到海爾基地。剩餘的掃雷艦全部從格丁尼亞附近的一個小漁港轉移到海爾。
五、潛艇戰
盡管波蘭海軍水面艦艇已經損失殆盡,但是波蘭潛艇仍然是一支十分有威懾力的戰鬥力量。在開戰初期,波蘭海軍就把所有的潛艇全部派往海上。由於波蘭潛艇對德國的巡洋艦和其他軍艦構成嚴重威脅,德國海軍下令巡洋艦退出東波羅的海。同時德國海軍對波蘭潛艇展開了嚴密的搜索和圍剿。9月2日和7日,德國海軍的反潛驅逐艦向Wilk號投擲了42枚深水炸彈,Wilk號的艦體受到了損傷。由於德國空軍不斷對海爾基地進行轟炸,Wilk號在那裏修覆的希望被破壞了。在這種狀況下,波蘭海軍司令部命令它駛往英國或瑞典。艇長克拉夫齊克少校決定前往英國。9月15日,Wilk號向退守到海爾基地的波蘭海軍司令部發來了電報:“已經駛過松德海峽。正在加速駛往英格蘭。波蘭永遠不會滅亡!”。Sep號潛艇也經受了德國飛機和軍艦的多次攻擊,在15日向海軍司令部報告:“柴油機損壞。無法繼續戰鬥。準備駛往斯德哥爾摩”。燃油和給養消耗殆盡而又傷痕累累的Rys號在9月18日也前往瑞典避難。Zbik號潛艇在戰爭爆發後逃脫了德國海軍的攻擊,在波羅的海上游弋了25天,沒有找到任何有價值的攻擊目標,也前往瑞典的桑德哈姆港避難。
這樣,仍在海上的波蘭潛艇就只剩下了Orzel號一艘。它在戰爭爆發之後受到過德軍的攻擊,受了輕微損傷。9月10日,艇長科洛茨科夫斯基突然生病,而且病況惡化得很快。同時艇上的空氣壓縮機也發生了故障。Orzel號潛艇於14日晚上駛進了愛沙尼亞的塔林港。艇長被送進了當地醫院。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很有戲劇意味。在把艇長送上岸之後,這艘潛艇本來要駛往外海躲避德國的圍剿,但是愛沙尼亞政府拖延了潛艇的離港時間,理由是一艘德國商船剛剛離開塔林港,波蘭潛艇必須在德國商船離開24小時之後才能出港。在德國的壓力下,9月16日,愛沙尼亞開始解除Orzel號的武裝。愛沙尼亞當局拿走了它的大炮尾栓、全部炮彈、10條魚雷,以及全部航海圖。愛沙尼亞政府還準備拘留船員,但是艇上的波蘭水兵在新艇長格魯欽斯基少校的帶領下,準備不惜一切代價繼續戰鬥。17日深夜,艇上的電氣部門士官在塔林港制造了一起停電事故。整個港口都被黑暗籠罩。艇上官兵制服了兩個愛沙尼亞警衛,砍斷了系泊纜繩,然後毫無困難地駕駛潛艇駛離了碼頭。但是愛沙尼亞方面很快註意到波蘭潛艇的消失,港口內的警備軍艦和港外的炮臺紛紛向Orzel號開火。但是Orzel號奇跡般的毫無損傷,悄悄地滑進了港外30米深的海水中。但是艇上的海圖全部被愛沙尼亞沒收,航海官莫科爾斯基少校完全憑記憶繪出了兩張波羅的海的海圖。大炮已經不能使用,但是艇上還有六枚魚雷,愛沙尼亞當局沒有來得及卸下來。波蘭水兵一邊小心翼翼地駕駛潛艇向西駛去,一邊尋找目標。10月8日晚上,Orzel號抵達松德海峽。他們在文島(Ven)附近停下來,緊張地警惕著海上的德國和瑞典巡邏艦艇。當地船舶來往頻繁,Orzel號坐沈到海底,直到9日晚上才悄悄浮起,穿過了赫爾辛堡和赫爾辛格之間的狹窄海峽。穿越卡特加特海峽又花了兩天的工夫。10月12日,Orzel號潛艇駛入北海。14日,它用微弱的無線電信號同英國海軍部取得了聯系。皇家海軍勇武號驅逐艦在福斯灣附近與Orzel號會合,並一同前往羅塞斯海軍基地。在那裏,經過修覆之後,Orzel號潛艇參加了皇家海軍第二潛艇戰隊。
六、占領海爾要塞
位於但澤灣北部的海爾半島是波蘭軍隊和波蘭第一共和國的最後一處堡壘(見圖),也是波蘭海軍最後一處基地。這裏有海軍倉庫、修船廠、油庫和碼頭。駐防兵力為陸軍2000人,海軍3500人。擁有4門152毫米炮、4門105毫米炮、2門100毫米炮、8門75毫米炮、以及從軍艦上拆卸下來的3門120毫米炮和4門75毫米炮,指揮官為佐澤夫海軍中將。
德國方面,攻占格丁尼亞之後,馮·考比茨將軍指揮的德國部隊隊海爾半島展開了猛攻,空軍和海軍提供支援。9月21日,老式戰列艦施萊辛號也抵達海爾,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一同炮擊波蘭陣地。此外德國海軍還有兩艘炮校訓練艦、兩艘巡邏艦和一艘老式魚雷艇T-196號參加了對海爾的炮擊。9月25日,赫伯特·施穆特中將指示兩艘戰列艦對海爾要塞和周邊地區展開大規模炮擊,以摧毀海爾要塞的炮臺。在炮戰中,施萊辛號遭到猛烈還擊,不得不施放煙霧逃脫。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則中彈兩發,也逃脫到格丁尼亞。但是,它的一發280毫米炮彈摧毀了波蘭的一個152毫米要塞炮陣地,波蘭士兵死傷慘重。9月27日,德國軍隊進攻海爾半島上的據點察特比,在海上的另外一次炮戰中,施萊辛號在14000米外的距離上遭到波蘭炮火齊射。第一次齊射沒有命中,但是第二次齊射打壞了它的前主炮塔。受傷的施萊辛號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的掩護下迅速退出了戰鬥,在戰爭的其餘時間裏只能作為破冰船和浮動宿舍使用。
9月30日,德軍進攻出現了短暫的停頓。波蘭守軍利用這個機會迅速引爆了從魚雷戰鬥部中拆卸出來的10噸炸藥,炸毀了最狹窄處的兩條通道,海爾半島頂端與大陸隔絕開了。但是海爾的彈藥、糧食儲備都已經耗盡,失去了繼續戰鬥的物資。此外,華沙已經淪陷,波蘭政府被羅馬尼亞拘留,海軍的艦艇也全部損失或逃往英國,海爾基地和要塞的抵抗對於波蘭全國的抗戰來說已經失去了軍事上的意義,只是出於民族感情,波蘭的戰士們才拼死堅守波蘭共和國的最後這一塊國土。10月1日,波蘭海軍總司令約瑟夫·烏恩魯格海軍上將下令海爾要塞停止抵抗,並率領士兵投降。1939年10月2日1100時,德國軍隊開入海爾基地。
七、尾聲
波蘭內河艦隊在9月的戰鬥中,也以炮火支援了地面部隊。9月17日,蘇聯入侵波蘭。走投無路的波蘭內河艦隊水兵,以及年輕的波蘭海軍軍校學員們鑿沈了自己的軍艦,上岸撤退,組成了“波蘭特別軍團”,同蘇聯和德國入侵者交戰。直到10月6日,這支部隊才最後放棄抵抗。
蘇聯占領波蘭之後,在卡廷和其他地方槍殺或用沈船的方法處決了大批被俘的波蘭軍官、士兵、牧師、護士和文職人員,其中包括海軍的官兵和軍校學生。下面是他們當中一些被害者的名單:
卡廷森林:C.Basinski,B.Bonczak,Z.Bakowski,B.Brodowski,K.Czernicki,C.Czyzewski,T.Duracz,E.Finger,S.Gargul,M.Genzel,S.Godek,J.Graniczny,I.Grudniewicz,W.Iwaszkiewicz,Z.Jastrzebiowski,E.Jodkowski,E.Jozwikiewicz,W.Kaczynski,S.Kamienski,T.Karge,A.Zachoranski,W.Kitlas,R.Kuzio,F.Lambert,J.Lipka,B.Lubinkowski,S.Maltze,N.Maluszynski,J.Molewicz,A.Marzecki,L.Moszczenski,A.Mrozik,M.Niemirski,G.Niezabitowski,S.Paciorkowski,L.Pawlikowski,R.Pienkowski,F.Politur,A.Popiel,B.Porydzaj,R.Pufahl,E.Rojek,B.Rutynski,S.Rybinski,A.Sadowski,E.Siekierski,M.Sierkuszewski,B.Sokolowski,W.Staszkiewicz,J.Steibal,L.Szefer,Z.Szymkiewicz
白海:W.Jasik,J.Kierkus,J.Marciniewski,J.Maj,S.Murzicz,J.Podczaski,S.Sowinski,K.Taube,M.Wojciechowski
其他戰俘營:M.Blonski,T.Braminski,R.Czeczot,W.Foldzinski,B.Gonera,M.Januszewski,E.Kowalinski,A.Kreisler,L.Maslocha,W.Nabrodzki,W.Szczepanowski,M.Uniejewski,A.Wasowicz,T.Ziolkowski,W.Gierdzielewski,F.Sokolowski,J.Zdeb,B.Mikulowski,W.Galinski,A.Kasztelan,S.Stokwisz
Blyskawica、Grom和Burza號三艘驅逐艦於1939年9月1日1300時抵達英國福思灣。戰爭全面爆發後,英國向波蘭海軍提供了兩艘輕巡洋艦(Conrad、Dragon)、三艘驅逐艦(Piorun、Garland、Orkan)、三艘護航驅逐艦(Krakowiak、Kujiawiak、Slazak)、三艘潛艇(Sokol、Dzik、Jastrzab)、10艘魚雷快艇(S1-S10)。在斯維爾斯基上將的領導下,在倫敦成立了新的波蘭海軍,參加了圍殲俾斯麥號、圍殲沙恩霍斯特號、大西洋護航、諾曼底登陸等著名戰鬥,擊沈了軸心國的11艘水面艦艇、8艘潛艇和30多架飛機。
波蘭的歷史學家們回憶起整個波蘭海軍的海上和陸上戰役時寫道:“……在1939年9月,波蘭的海軍將士們在波蘭民族歷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他們面臨如此強大的敵人,沒有盟友的援助,與其餘的戰友隔絕,除了勇敢之外別無優勢,這一切都沒有磨滅他們英勇不屈的鬥志。強大而兇殘的納粹沒有擊倒他們。他們最後放下武器,並不是懦弱貪生,而完全是由於聽從上級的命令。波蘭海軍的白紅雙色旗幟將永遠飄揚在七大洋之上!”
波蘭海軍的英勇事跡,將永遠銘刻在世界海軍歷史上。
之三:美國大蕭條中的窮人
因為覺得人窮丟臉,所以大家總是遮遮掩掩,不讓鄰居知道,而且常常也能瞞得過去。
對門人家的底細,誰也識不透。那位衣冠楚楚、每天早上按時出門的青年律師,說不定是揀個偏僻地方去挨戶兜售雜志、便宜領帶、真空吸塵器、高壓鍋、“二合一”牌鞋油之類的東西的。他甚至可能幹脆換一套破衣服,在另一個市區向路人行乞。他也可能像千人萬人那樣,年覆一年,日覆一日,找不到工作,眼看孩子日漸消瘦,只有徹夜同絕望交戰的份兒。
當然,人在街頭流浪久了,也能找到一些竅門。譬如,花五分錢要一杯咖啡,然後白要一杯開水,把櫃臺上的番茄醬倒一些同開水一攪和,就算是番茄湯了。冬天,報紙塞在襯衣裏邊是可以禦寒的;如果料到在職業介紹所外面要排上幾個鐘頭的隊,事先用麻包片把腿包紮起來就是了。鞋可是個特殊問題。硬紙板可以襯鞋底,有些人還喜歡在鞋後跟墊上棉花,走水泥地少硌腳。但是如果一只鞋子真的完蛋了,那就什麽辦法也不中用了。最先磨破的是紙板,接著是襪子補丁,於是雪水滲進鞋裏,糊滿了腳丫子,加之鞋釘直紮腳跟,結果只好用一種特殊的姿勢走路。
窮人家為了省錢度日想出的種種妙法,說來真了不起。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自己動手卷紙煙,要不就抽“翅膀”牌(一角錢一包);為了省電,改用25瓦燈泡。孩子們撿汽水瓶到鋪子裏退錢,一個兩分;上面包店排隊買隔宿的面包。婦女們把舊被單剪開再把兩邊縫接起來,這樣就把中間磨損的地方分移到兩邊去了;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給女兒穿,這樣在鄰居太太面前就不顯得寒磣了——其實鄰居手頭一樣緊,恐怕采取的辦法也是一樣。許多人家把收到的祝賀聖誕的卡片保存起來,明年好改寄給別的朋友。有時,某人一連幾個星期不露面,街坊上只聽說他“有事出門”了。如果這人體貼妻子,他是不會對她透露此行實情的,因為其中的辛酸她萬萬想不到。
這樣的“出門”人當然是找工作去的。關於找工作,1932年前後傳說的可多了,有些聽來離奇,卻一點不假。
確實有人通宵守在底特律職業介紹所門口,第二天好占個排頭。
確實有一個阿肯色州人為了找工作步行900英裏。
確實有人出錢買工作做。曼哈頓六號大街某職業介紹所招聘300人,確實有5000人來應聘。
華盛頓州確實有人到樹林裏放火,為的想人家雇他當救火員(此事第72屆國會的勞工問題小組委員會有證詞記錄在案)。
《商業周刊》做過調查,證實有不少人不再喜歡美國了,有的已經離開美國,有的正設法離開。30年代初期,遷居國外的人數年年超過遷入的。
俄國在紐約有個貿易機構,叫做蘇美貿易公司,它平均每天收到350份申請書,要求移居俄國。有一次令人最難忘懷:他們登廣告招募6000名熟練技工,報名應聘的竟達10萬人之多,其中有管子工、油漆工、機械工、廚師、火車機師、木工、電工、售貨員、印刷工、化學家、制鞋工、圖書管理員、教員、牙科醫生,此外還有洗染工、飛行員、殯儀工人各一人。
雖然紐約本市已經有100萬人失業了,仍有無數人從鄰近各州到紐約來找工作,這些異鄉人中有少數加入了在曼哈頓街上擦一次鞋得五分錢的7000“鞋童”的隊伍,又有少數插手走私運煤的勾當(紐約市10%的煤是由賓夕法尼亞州的失業礦工偷運進來的);但是大多數只是混跡在市內那82條長龍裏領面包度日。如果身邊還有一角錢,還可以在充滿汗臭和消毒藥水氣味的小客棧裏睡他一宿;如果身無分文,就在街上撿些報紙當做鋪蓋,到中央公園、地下鐵道站口,或垃圾焚化場去過夜了。冬夜苦寒,焚化場的餘溫吸引成百成千人到那裏去,睡在大堆大堆的垃圾上。
做丈夫的這樣出去走了一趟之後,鉆進空貨車或者趴在車底下,又回到家裏,不免同妻子合計,看看家底子還能維持多久。於是變賣結婚戒指,抵押家具,憑人壽保險單借錢,或者幹脆向親戚求援。下一步往往是想開個夫妻店。原先裝作有錢,這時在街坊眼裏可露餡了:院子可能改成小型高爾夫球場;男的可能開個“客廳雜貨店”,女人可能給別家太太洗頭、卷發、修指甲,每次一元。馬薩諸塞州失業紡織工在房間裏安上織布機;康濕狄格州有很多人家往鐵絲上穿別針,全家起早摸黑,一星期只掙得五塊錢。
這些都是萬不得已的辦法,成功的寥寥可數,因為有錢買東西的人實在太少了,最後只好承認失敗。當父親的跑到市政廳去說自己已經一無所有,請求列入貧民冊。由於統計錯漏很多,當日究竟有多少貧民,不得而知,總之,大約有1500~1700萬人失業,大多數是一人養活全家的。1932年9月的《財富》雜志估計,美國有3400萬成年男女和兒童沒有任何收入,此數近於人口總數的28%。而且這個研究報告一如其他報告,那正在另一種地獄裏受難的1100萬戶農村人口是不包括在內的。
農民與農業
1933年美國還有25.1%的人口靠農業或者想靠農業過活,這些農村人口沒有分享過什麽“新世紀”的繁榮;他們的處境全國早已公認為不可忍受,1929年的股票市場大崩潰只不過使他們更慘罷了。
1932年,有個記者說他一看到美國農民便想起報紙的星期畫刊上那些蒙古農民;饑荒就在眼前了,它的陰影籠罩著美國莽莽大平原。自伊麗莎白女王時代(1558~1603年)以來,農產品價格從來沒像現在這麽低過。一蒲式耳(約合36升)小麥的售價不到二角五分,一蒲式耳玉米是七分,一蒲式耳燕麥一角,一磅棉花或羊毛五分。糖每磅只值三分,豬、牛肉每磅二分半,200個一箱的蘋果,如果個個完好,才賣四角。
把農民辛勤勞動的成果按市價折算,一車燕麥還買不到四元一雙的“湯姆·麥坎”牌皮鞋。一車小麥夠買這雙鞋了,但是每英畝土地要付三元六角的押款利息,又要付一元九角的捐稅,農民每收一英畝小麥,就要虧一元五角。以棉田活來說,身體最壯、手腳最快的男工,從早幹到黑,整整14個小時,摘300磅棉花,卻只能拿到六角錢。用玉米棒子當燃料,比賣玉米買煤燒還合算。肉價慘跌:一只羊送到市場,運費一元一角,售價不足一元。蒙大拿州有個牧場主,賒到了一些子彈,花兩個小時把一群牲口全部殺了,扔進山溝,由它爛去,原因是賣牲口的錢還抵不過飼料。他臨行時嘟嘟囔囔地對一個記者說:“唉,這也算是對付蕭條的一種辦法吧!”
由於農業品價格慘跌,數以萬計的通告出現在住戶門柱上和各縣的法院門口,宣布這家那家農場債務不清,不準贖回。據估計,密西西比州1/4的農場都被拍賣掉了。
共和黨的農村報紙編輯威廉·艾倫·懷特對胡佛總統說,他應該去看看中西部的情況。懷特寫道:“農民們,不管他的土地是否已經抵押出去,誰都知道農產品既然跌到今天這個價錢,他自己遲早要完蛋的。”農場主破產了,連買捆東西的繩子、修理東西的工具和作物的種子都拿不出錢了,這時放貸的銀行就取得了農場的產權,一變而為遙控的地主,而那世代耕種這塊土地的人卻淪為佃戶。鄉下的牧場主用羊肉餵禿鷹,燒玉米烤火;城裏的千百萬人卻買不起那賤到使農民破產的農產品(黃油每磅三角九分,上等牛排每磅二角一分,雞蛋每兩打四角一分)。買不起的原因是失業的人太多,至於那些幸而還有工作的人,工資也低極了,叫做“餓不死人”的工資。
血汗工廠、工資、福利與政府
胡佛總統不讚成減工資,也說過話,但是又反對用法律規定每小時工資多少,因此1932年春季美國鋼鐵公司要再度大幅度削減工資時,工人們竟毫無辦法。
整個勞工運動幾乎煙消雲散了:勞聯會員人數從1920年的410萬減到220萬,只占勞工總數的6%。1932年,曾發生過多起拼死鬥爭式的罷工,但都以失敗告終。許多礦工每月工資只有十元八角八分;平常要受過磅員的卡壓,還得在煤礦公司所開的商店裏高價購買生活用品。他們一反抗,資方的武裝狗腿子就夥同國民警衛隊實行血腥鎮壓。聯合礦工工會勢單力薄,只能對受害者表示同情,別無他法。
在林恩和洛維爾這類新英格蘭工業城鎮裏,只有1/3的工人還有工作,忍受著農奴般的待遇。有一個工人離開新罕布什爾州的曼徹斯特到紐黑文去找工作,竟在那裏被捕,說是犯了“流浪”罪,送進法院,最後又勒令回到原廠。因為找工作的人太多,雇主便一再削減工資。百貨商店的售貨員工資低到每周五元。芝加哥市有人做過調查,據說多數女工每小時工資不到二角五分,其中的1/4不到一角。1932年,伐木業每小時工資減到了一角,一般承包工程業是七分半,磚瓦制造業六分,鋸木廠五分。在大蕭條時期之前,馬薩諸塞州各紡織廠很少要求熟練工人在一天八小時內看管20臺織布機的,可是在采用了“加快制”和“提高勞動強度制”之後,作家路易斯·阿達米克親眼見過,竟有些十來歲的女童工要從黎明到黃昏,不停地看管30臺寬式織布機。
在布魯克林區的“血汗工廠”裏,15歲左右的童工每周只掙二元七角八分。女工每周工作50小時,報酬是二元三角九分。1932年夏天,康涅狄格州勞工局長報告說,本州有一百多個工廠裏的工人,每周工作55小時,而工資只有六角。紐約市是紐約州裏剝削工人最厲害的地方,而市內那個雇用5萬名女工的服裝工業,其剝削之兇又冠於全市。《時代》周刊寫道:“無法無天的雇主”已經“把美國工人的工資壓低到中國苦力的水平了。”制帽工人鉤織一打帽子,只得工資四角,一星期只能織兩打。做圍裙的女工做一條掙二分半,一天只能掙兩角。給拖鞋加襯裏的女工,搞了72雙拖鞋才得到二角一分;如果每45秒鐘能加工一只拖鞋,每天工作九小時,拿回家裏的也只有一元零五分。有一個做褲子的工廠,女工把一條褲子的線頭清除並用海綿揩幹凈,只得工資半分。處理這樣一條褲子要花五分鐘,所以每小時的工資是六分。哪個雇主厚道一點,就無法跟這種血汗工廠競爭。領取救濟的人越來越多了,可是胡佛總統仍然不肯從國庫撥款補助,因此在大蕭條臨近第四個冬天的時候,整個救濟機構已是搖搖欲墜了。
有一位參議員發表意見說,現在工人每周只有一兩天的工資,實在無法維持他們的生活需要。可是全國制造商協會主席埃傑頓卻說:“什麽·給工資要看工人的需要·我從來不考慮這個,我是按效率給工資的。至於社會福利之類,本人是作為宗教事務來處理的。”無疑,他認為他自己已經盡了責任了。正如《財富》雜志所說,當時的理論也同過去的一樣,以為有了私人辦的慈善事業和公私合辦的福利機關,老弱病貧的人就都得到照顧了。
可是實際上行不通。大蕭條一方面使要求救濟的人數倍增,另一方面又使救濟金的來源陷於枯竭。1932年,私人捐款銳減,只占救濟金支出總額6%,於是便有三千萬人左右要依靠公辦福利事業照顧了。不幸得很,這副重擔子,地方政府卻挑不起。自從1930年以來,各州各市的預算早已出現了赤字。各市政府的收入,大約有90%來自房地產稅,但是按大蕭條時期的幣值計算,房地產的估價實在高得荒唐。房東既然是房屋的所有者,就得納稅;房產有沒有收益,法律不管,稅額不能減。即使房客是靠市政府救濟過活的,救濟金又不包括房租,房產稅還是要照繳。於是房東便千方百計要房錢,他們怒從心頭起,最初是要把無錢交租的住客統統攆走。紐約市各條街道幾乎天天有人攆房客;費城也一樣,多家躑躅街頭,因而小女孩們竟編出一種新游戲,名曰“攆房客”。
但是,趕走住戶,空出房子,還是解決不了問題。這只能使有產者更加不得人心,卻不能使他們有錢上稅。結果正如哈佛大學商學院薩姆納·H·斯利希特教授對參議院制造業委員會所說的那樣:“在全國範圍內,凡是失業的人,幾乎都暫緩交租了。”各市區和郊區,欠交房地產稅有20%~30%。城市少了這筆收入,便削減公用事業。於是道路失修了,人行道殘破不堪,冬天冰雪載途,無人清掃。由於納稅人聯合起來拒不繳稅,芝加哥市有兩年全無入息,只好向銀行借貸。市內那60萬失業人口,更弄得它焦頭爛額。
地方政府財政破產了,加之社會上又認為貧困多少咎由自取,因此要想獲得公家救濟,條件是極為嚴格的。人們為了爭取請求救濟的申請書獲得審議的機會,也得事先變賣家產,取消保險,直至借貸無門的地步,並且證明所有親戚全部破了產才成。即使這些條件都具備了,如果本人未婚,或已婚而無子女的,在很多城市還是領不到救濟。接受救濟是為人所不齒的。1932年9月,緬因州劉易斯頓市通過了一項議案,禁止領取救濟金的人參加選舉。這一招在馬薩諸塞到俄勒岡等十個州是不需要的,因為這幾個州的憲法早已規定選民必備的財產條件。西弗吉尼亞州的醫院要病人保證交醫療費才收;有一個孩子需要開刀,轉診醫生(這種醫生設有私人門診但沒有手術室、住院部,將需動手術的病人轉到別的醫院治療)竟勸外科醫生且等孩子父母答應付1000元再說。得克薩斯州羅伊斯城有兩個大夫在當地報紙上登了這樣一則廣告:
如尊夫人有喜,要來羅伊斯城分娩,請備足款項交費,才能接生。特此通告。
在某些地方,納稅人協會竟想不準領救濟的孩子上學;有些獲得公家資助的人家,竟不獲準進教堂做禮拜。
即使克服了一切障礙,最後獲準領取救濟的也只是極少數人。而且,據《財富》雜志報道,在某些工業城鎮、礦區和佃農分成制農場裏,“所謂救濟事業不過徒有其名”。城市裏應得救濟的人家,只有25%獲得某種形式的救助。托萊多市長在1932年說過:“我見到成千上萬的山窮水盡、灰心絕望的男男女女前來請求救濟。他們低聲下氣,苦苦哀求。此情此景,真是丟盡了美國的臉。”再說,即使列入了救濟名冊,也並非就此萬事大吉,有希望,有奔頭了。有人反對辦救濟事業,說人們領了救濟金便大吃大喝。可是以費城而言,四口之家每周只領五元五角的救濟金,怎樣去揮霍呢·不過此數雖小,比之紐約市(救濟金二元三角九分)、密西西比州(一元五角)、底特律市(六角),已經很慷慨了。救濟金頂多只夠買糧食和燃料。領救濟的人家,在股票市場大崩潰前往往早已衣著不全,如今又過了三冬,其衣著之襤褸就更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